中国人从小就知道孙悟空是《西游记》里的主角,但我们真读懂了吗?常常看到网上有人解读《西游记》,有从文学角度的,有从人生哲理角度的,更有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讲的等等,总之五花八门。从作者吴承恩创作的本意来看,《西游记》是唐僧的“修行日记”,是一部“成佛指南”。作者拥有较高的佛学造诣,熟知佛法,离开佛法去解读,不免谬以千里。
作者开篇就讲:欲知造化会元功,须看《西游释厄传》。吴承恩告诉我们:想知道人生的真相就请看我写的《西游记》吧。人生还能有什么真相?当然有了,“人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”“人为什么有痛苦、烦恼?怎么解决这些痛苦、烦恼?”这些都是哲学永恒的话题,吴老先生想通过他的作品,帮我们解决这些疑问,让我们离苦得乐。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神话故事来阅读、娱乐,未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斜月三星是一个“心”字
《西游记》里只讲了一个人,就是唐僧。孙悟空象征唐僧的心,当然了这个“心”,不是心脏的“心”,而是人的精神世界、心灵境界。猪八戒象征唐僧的肉体,或是肉体带来的各种欲望,沙僧象征六道轮回。白龙马象征唐僧的意识,是孙悟空的补充,有个成语就叫“心猿意马”。至于书中的各种妖魔鬼怪都是唐僧心里的妄念,每一个妖怪代表一种妄念。《西游记》就是一个隐喻,作者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相,引导我们不断战胜妄念,提升心灵境界,最终离苦得乐。
为什么说孙悟空象征唐僧的心呢?孙悟空师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,“灵台”是古代对“心”的别称,“斜月三星”是个字谜,一个斜钩加三个点,就是一个“心”字。这是作者一再暗示我们,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。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,被称为“解空第一人”。须菩提给他的弟子取名为“悟空”,就是让孙悟空去真正领悟“空”的意义。“空”并非什么都没有,“空”是“心”的存在状态,是“心”的性质。就以我们的意识为例,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但没人会否定它的存在,而且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意识呈现出来的,这就是意识的存在状态,我们借此可以理解“空”的意思。
当然了,意识并不等于“心”,意识只是“心”的冰山一角,是“心”的外在表现形式。更高更深的层次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证。因为佛法和科学一样是讲实证的,当你达到一个境界就为你拉开一道窗帘,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。美国科学家弗洛伊德一辈子研究人的意识,最后得出一个“潜意识”,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冰山一角,可见“心”的广大无垠,不可想象,只能靠自己实证。领悟了“空”,实证了“空”就揭开了人生的真相,这是孙悟空名字的由来。
但“悟空”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,人固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但人真有境界高低之别,区别就在于对“空”的理解、实践程度。包括佛教也是这样的,例如罗汉就分为四个境界,一果罗汉、二果罗汉直到四果罗汉。这个境界高低就体现在每个人心灵的纯净程度,最高、最纯净的境界是佛。所以修行就是修“心”,有句诗就是这样写的: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。“悟空”就是“悟心”,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,把“心”悟透了,人生的真相,人生的痛苦、烦恼也将迎刃而解。
神通广大的“心”
孙悟空神通广大,怎么会是唐僧的心呢?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。我们每个人的心也是这样的,刚刚才想到美国的“自由女神”,一转念又想到了“巴黎铁塔”,是不是很像孙悟空的筋斗云?说到孙悟空神通广大,我们的心同样神通广大,你想: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,能离了我们的心吗?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一篇《心之力》的文章,认为“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,事未有难成者” ,后来毛主席果然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是来自心的力量。孙悟空有72变,我们常说“人心善变”,我们的心何止72变,从早到晚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7200变也不止。
所以说,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的具体形象化。“心”神通广大,但也有副作用,若不加约束就会胡思乱想,导致精神错乱。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?就因为我们的一念无明,胡思乱想,迷失了本心本性,才堕入六道轮回,白白受苦受累。《西游记》描写的就是唐僧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过程,也就是孙悟空恢复本来面目的过程。
为什么用一只猴子来比喻我们的心呢?佛法常说凡夫心是攀缘心。什么是攀缘心?举个例子,比如我们远远看到一根绳子,因没有看明白,就以为是蛇,想到蛇就想到了被蛇咬,就会害怕。也有的吃货还会想到用蛇泡酒、用蛇做羹等,就因为一根绳子让我们浮想联翩。仔细观察我们的心,看到某样东西就联想到另一个东西,再由另一个东西,想到更遥远的东西,反而迷失了事物的本来面目。就像一个猴子抓住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棵树,又由另一棵树荡到更远的树。所以佛教就用猴子来比喻凡夫的心,并名之为攀缘心。
《西游记》100个回目有13个回目提到“心猿”这个词。什么是“心猿”?就是攀缘心嘛!圣人的心是什么心呢?是不动心。佛陀为什么又叫“如来”?如来就是如如不动,不来不去的意思。佛教徒终其一生的目的就是断除攀缘心,修炼一颗不动心。王阳明的心学归纳起来也就是六个字“动脑不动心”。所以要离苦得乐,就要让这颗攀缘心“定下来”。
像猴子一样的“攀缘心”
如何让攀缘心定下来呢? “五指山”“金箍”又暗示什么?佛教常说“即心即佛”、“心佛不二”,成佛的第一步就是要“降服其心”,让攀缘心定下来。《金刚经》就是教人降服其心的经典,经文开始就是须菩提向佛陀提问:“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云何应住,云何降服其心?”佛陀就和须菩提一起交流怎样认识自心,怎样降服自心等问题。《金刚经》是600卷《大般若经》的浓缩版,《心经》是《金刚经》的浓缩版,探讨的都是“降服其心”的问题。
有人就说了,这有什么难的,我用意志力压住自己的心,不让它胡思乱想不就可以了?这个办法在《西游记》里也讲到了,孙悟空被五行山压了500年,仍是野性难驯,所以这个办法不管用。还得需要观世音菩萨的办法,给孙悟空戴上金箍,每当胡思乱想、妄念来袭的时候就念念紧箍咒,让心回归正道,久久为功,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。这也是禅宗祖师常说的“牧牛”的工夫,牛要乱跑时,拉拉牛绳,牛就回到正道上了。佛门弟子天天念“阿弥陀佛”,不是在祈求阿弥陀佛的护佑,是把自己的身、口、意集中在一句佛号上,从而断除攀缘心,修炼不动心。所以说《西游记》就是描写孙悟空如何从攀缘心转变成不动心的过程,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唐僧不断战胜自己的妄念,逐步提升心灵境界的过程。
五指山也压不服的“心”